現在,讓我們走到戶外去試一試我們的新武器。本講中的這些示范,我畫畫的程序是既在現場畫炭筆初稿,又畫出更為細致的鉛筆素描。然后,回到畫室中用水彩來表現。當然,你也可以就在現場使用水彩,但你得帶上所需的全部用具。
攜帶繪畫材料
當你去戶外寫生時,最方便的攜帶用具的方法,就是把某種媒介所要求的全部用具分別裝入盒子。比如,在一個盒子上注明“炭筆”,然后把畫炭筆畫所需要的全部東西都放到這個盒子里。這就省得你在一堆鉛筆中去找一塊海綿,或者是在一堆顏料中翻木炭條。當我外出寫生時,我討厭這樣浪費時間,我覺得你也會喜歡我這種利索的方式。
不過,也可能一次準備不全。你用炭條速寫,但發現盒子里沒有要用的揉擦紙捆,那么就把這個問題記下來,回去后就把紙捆放入盒中。只有兩件東西,我不放入盒子中,這就是一把折疊凳子和一塊20英寸x26英寸的畫板——我畫畫時把它放在膝上。只有這兩件是放在箱中,所有其他的東西都好放在盒子里。
媒介與對象的吻合
當我看到本講中所畫的這些谷倉門時,我就意識到它們值得我去畫一張不僅僅是速駕的畫作。首先,我畫了一張炭精速寫(圖例A),這只是第一步,然后,我畫了一張水彩初稿(在炭筆速寫的基礎之上),更為精確地記錄了那些較小的細節。
我把這兩張畫都拿回畫室,在用炭筆畫出了不同色調和用鉛筆做了準確的線條描繪的某礎之上,我開始使用水彩。我之所以選擇水彩,是因為在我腦海中還保留著這些谷倉門那種干法紋理的色調印象,當時那整片風景仿佛對我在說“水彩”二字。這就是我所說的某種對象會自身示它吻合哪一種繪畫媒介。比如,這片風景也不是不可以用水粉來畫,但我感覺只有水彩的特性才最吻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