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素描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近些年,美術學院實行新的教學體制改革,不少學校都成立了跨學科專業性的基礎教學部,基礎部的任務很明確,基礎素描課程占有很大的比重,由專職素描老師任孝,無疑為學生打下寬厚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平臺。

這樣的問題,相信每個學院都一樣。這是對當今學院基礎素描教學的一種挑戰。
素描的直接性和簡便性無疑是初學繪畫進行造型基本規律研究訓練的思想的形式,同時,藝術家在作品上的思考也往往首先表現在這“藝術中的藝術”——素描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培養描繪自然的具象能力外的一種學生的藝術素質的成熟與完善,也就是影響到今后藝術實踐的源動力,非常重要。使學生正確認識自然物象規律和藝術規律的關系,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藝術感受能力和藝術表達的能力,我想這是基礎素描教學的基本任務。

掌握素描造型基本規律,這包括使輪廓、表現形體與結構、明暗、空間的能力,是要將自然中的形態轉化為繪畫的形式,這里邊就有個如何看的問題。就人物肖像素描而言,為另外使學生對客觀物像有個本質的觀看、實實在在的熟悉和了解,應該把解剖課的一部分內容納入素描課中,把解剖的知識和形體的表達直接聯系起來,同時也避免了對解剖的教條的應用。設置泥頭骨的練習,為斬是讓學生充分體味這空間中聽立體構造。只有對對象的形體結構以及構架有一棵樹,早已成竹在胸,離開對象也能畫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大師也對看得出的東西和感悟后體會得到的東西都是去用心關注的。
就現準對象的問題,我們應該從繪畫的基本要素的角度去引導學生,不僅僅是絕對意義上的畫準,而為了這個準,去反復量著、測著畫。這種習慣有礙于提高感受力,視覺去表現那些你認為是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因此當模特兒在面前時,你到底看到了什么?這個觀察就是審美的分析,要是你對面所要表現的對象無動于衷,那么就畫不出動人的作品。只要他細去研究,我們就會發現,象米開朗基羅和埃·德加那樣的大師,他們的素描作品中所描繪的人體并非都是解剖圖式的準確,有時甚至相差很大。正如德加所說的“素描畫的不是形體而是對形體的觀察”,也就是說素描是一種發現的行為,準確只是感覺上的準,繪畫語言或者說是繪畫的各種基本要素是組成畫面的重要因素。
藝術的觀察方法和思維方式是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當一個學生一旦明白藝術的真諦并不是絕對地再現自然時,一下子能夠改過來,而能把本身的藝術感受表現的充分嗎?恐怕很難了。自然描摹對象的能力不等于基本功,這是個老問題了,但就今天來說,還得談。“所謂精確只有在創造思維的產生和形式語言的出現后,為體現形式的完美性,精確或精密才有衫價值”。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嚴格要求掌握自然物象的客觀規律,一方面要啟發和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藝術感受能力、培養他們的藝術素質,兩者不是先后之分,而同時進行,各有偏重。
除了個人的天賦外,審美感受能力在實踐中的培養應該體現在每一張作業中,每次都是培養自身審美能力和傳達對客觀世界審美感受的藝術表現能力的嘗試和實踐。那種開始新的作業時,沒有經過打量,尚未發現對象美感何在時就按照也既成的對解剖結構的理解、概念地沒有銳氣地畫出來,或用自己慣用的方法去套,即使能把對象畫得比較完整充分,也缺少新鮮靈動之感,這樣的作品原則上不能給高分。必須從不同對象上捕捉因人而異的微秒而不同的感受,體會自身的情感,需要提煉、強化、大膽地選擇放棄與造型無關的細節和局部,抓住最有生命力、最能體現自己感受的要點,概括地表現出來,不能只是在被動地接受自然圖像。每個學生都有各自天性中的可貴的東西,有的同學在明暗方面呈現出很強的能力,有的則在線的運用,有的在畫面形態方面,有的在細節刻畫方面有優越表現,而這種個性與主觀特點可以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這需要我們老師去引導,幫助他們把這種不同的感受表達充分。在描繪的過程中,有時不一定是胸有成竹,感覺遲鈍,沒有發現某種契機,那是能力問題,發現了并把握住,這也是基本功。

一年級剛進校的學生對高考教材作者的名字都表現出一種崇拜,可問及丟勒、德加卻很少有人知道,那么只有讓我們來組織對大師經典作品的欣賞,幫助學生對素描理念進行重新梳理,讓他們充分體味素描的豐富而多樣的語言特色。重視對學生藝術素質的訓練而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臨摹是表現自我的基礎。要臨摹,那就應該臨大師的作品,第一口奶的道理大家都清楚。大師們的世界,超越了所有的時代,其中哪怕是有些東西暫時不理解,只管先臨摹,這就像欣賞古典音樂,先是聽不懂,聽多了腦子里有個旋律了,慢慢也懂得了,當然先得找那些容易哼唱的、擅長旋律的作曲家的作品。靠分析臨摹大師的作品來引導學生的思路,講究的不能僅是線條和明暗,是生命的狀態、創造的靈魂,使學生能進入某種境界,慢慢地,大師的東西就會逐漸滲入各自的血管而成為自己的血液。只是現在學生大多不太能靜下心來臨摹,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是否有必要把這一內容納入素描圖課內由老師來安排完成,也是值得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