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在光線照射下呈現出一定的明暗關系,它表現為深淺不同的調子。,調子就是物體表面所反射的受光量,即明度。觀察物體受光量的大小和調子變化的依據是:1.光源的強弱(強亮弱暗)和距離的遠近(近亮遠暗};2.物面與光線所成的角度,垂直照射最亮,傾斜照射暗,斜角越小越暗;3.物體離畫者的遠近(近亮遠暗);4.物體固有色的深淺f深暗淺亮), 物體受光照射后昕產生的明暗變化基本可以概括為:亮部、半明部(中間調子)、明暗交界線、反光部和投影。亮部和半明部屬于亮面。明暗交界線、反光部和投影屬于暗面。它們構成明和暗兩大系統,又統稱為“明暗五調子”。
亮部:是物體受到光線直射的地方,受光量大,調子淡。亮部受光的焦點叫“高光”,只有在表面比較光滑的物體上才會出現,由于它的面積較小,一般不列入基本調子。 半明部:又叫中間調子,是物體受光側射的部分,清晰鮮明,調子變化復雜而微妙。半明部與亮部、暗面結合在一起,統稱為灰、白、黑“三大面”,是概括地表現立體感的基本方法。 明暗交界線:是明部與暗部的分水嶺,是一個比較狹窄的面和較深的調子。由于它不受光源照射,受到的環境光很弱,又與受光部接近,對比較強,因此給人的感覺調子最深。寫生時抓準明暗交界線,有助于明暗基本調子的概括和立體感的表現。 反光部:是側面環境光影響的結果,畫好反光部有助于立體感的表現.在一般情況下,反光部的調子再亮也比半明部的調子暗得多,
投影:物體阻擋了正面光源而產生的影子。畫好投影有助于物象立體感和空間感的表現。一般情況下,投影的調子較深,投影接近物體處的界沿較清楚,漸遠漸淡,界沿也漸模糊。 物體根據自身的結構而呈現出不同的體面,調子的差異與變化是依據體面變化而形成的。光線是可變的,結構是穩定的、本質的、不變的。所以要準確表現明暗調子.必須傲到理解結構,理解光影變化與結構的關系。在運用明暗技法進行寫生中,決不能機械地套用明暗的“三大面”、“五調子”。要以整體的觀念來理解,表現對象,要以立體的、結構的觀念和對比的方法來進行觀察對象和表現對象。
明暗是素描造型的一種基本手段,利用它可以增強素描的視覺效果,突出主體造型,表現物體不同的立體感、質感、色度、空間感并營造優美的畫面氛圍。素描運用的明暗有兩種:一種是客觀明暗,即我們眼睛看到的真實物體上呈現的明暗調子;另一種是主觀明暗,即畫家根據表現需要,對明暗調子進行主觀處理,來完善素描的明暗光影效果,增強視覺感染力。客觀明暗是主觀明暗的基礎,主觀明暗是客觀明暗的提高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