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做為西方美術的入門知識,對美術知識結構的組成屬于一種基礎作用,但是這種基礎作用不同于其他學科,并不是說不學素描就完全對于手繪之類的其他課程完全不能上手,即使不學素描,這些知識也是可以直接學習的,但是素描作為一種對藝術感覺的認知,最好還是有一定的相關知識.。

設計素描注重結構的理解。培養學生對轉折點的把握記憶與用線的表現。在學生個有一定認知水平和表現能力的基礎上深入培養對物理事物的認識理解。通過各種觀察研究。加上大量的變化練習。從而創造出新的事物。并給事物一美感。設計素描的表現力很強。提高表現力的方法就是多觀察自然,多理解事物,多做速寫練習。提到表現力就不得不說構圖重要。經常構圖練習的習慣也需要培養。創意想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多補充各方面的知識。懂得用各種工具。局限住的設計師是創造不出好的作品來的。
素描與設計的關系——兼論國內設計的問題。素描由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構成,是主客觀的高度統一。素描都具有很高系統性。素描客觀方面的基礎是“形”,它的最高層次是整體上的“透視”。主觀方面的基礎是夸張,它的最高層次是個性。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礎,對它的認識和掌握的程度直接影響到造型作品的質量,在工藝設計方面尤其突出,因為設計更加依靠造型的原理。
我們現在設計中普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作品形式的空間感差,二是作品缺乏想象力。兩個問題都影響到作品的深度和質量,兩者的病根都源自素描基礎的訓練和認識不足。
關于空間感的問題,空間感是素描造型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問題;“形”是造型的第一位,“整體變形”——透視是造型的終結。客觀形狀通過視覺變形產生“透視”,規則的透視產生整體。整體的透視變化是完成造型訓練的標志,否則就是門外漢。設計者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其作品必然是平板的,不可能具有深度感和運動感。我們目前的狀況正是這樣,專業學生或者說專業教師對素描和所謂“平面設計”有誤解,他們只熱忠于從事相對簡單的平面變形,很少能創作出具有空間難度的設計作品,原因主要在于他們沒有真正解決素描的透視問題。
作品缺乏空間意識的現象很普遍,看看我們身邊的樓房、服裝、商標標志,同國外同類作品的差別是明顯的,或許可以把這些差距歸結到文化意識和工業化程度上面,但有一個事實是不容爭辯 的,那就是沒有空間感的素描,怎會創作出具有空間感的設計?也許有人會說:國外不是已經不搞寫實了嗎?這種把素描理解成簡單的基礎和把基礎與應用對立起來的觀點正是造成設計簡單化、平面化的問題所在。

大家最不能忍受的是每天鋪天蓋地沒有想象力的廣告和設計;平面化、簡單化、庸俗化是我們最容易犯的設計錯誤。空間化、多樣化、人性化才是我們追求的方向,解決這三個問題基礎還應當從素描或速寫著手。

在素描中,探索規律轉化問題一直是一個禁區,也就是所謂的技術與藝術不能兼得。于是乎素描的應用問題成為藝術家神秘的秘訣。我的老師呂品先生也曾說過:“藝術家一人一個規律”。其實這里說的是兩個問題,好比嫁接果樹。一是樹,二是果實。素描好比是樹,樹是共性的,可教的。樹上節什么果,藝術家可以自己選擇品種,可以探索各種可能性,屬于個性,是“不可教”的。但我不說樹,也不說果實。要說的是那個關系著兩者的嫁接技術——審美認知(或者叫形象思維、聯想思維)。審美認知才是規律轉換的關節點。審美認知是可以教的,也必須教,如果我們造型規律應用的不順暢,問題就出在它那兒。
大自然是多樣化的源泉,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使用它,沒有把它當作養料滋補自己,無異于進化的倒退。如果我們只是研究它的比例、明暗之類,我們就成了象柏拉圖所說的它的孫子的孫子。因此,我們為什么不在認真地觀察、表現它的時候加進一點意識和聯想,完成一些主動和愿望哪?有人可能會說:我們不但加了,而且加的比你預想的還多。但我要問:你是站在什么立場上加的?是站在自然的立場,還是站在人的立場?是站在人的自然屬性立場,還是站在人的社會屬性立場?自然是藝術的老師,如果站錯了立場,即使是無償的賜予,也無法獲得。自然有造型需要的所有東西,不同的素描觀好比兩種鏡子,一種是放大鏡,另一種是變色鏡。我們應該拿起放大鏡,尋找我們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改變那些東西,這種改變只能使原本豐富的東西簡單化。其實所謂“嫁接技術”只不過是把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放大到一定的度,說的具體一些,就是把自然形態的特征夸張一點。
說明一個問題:設計的不足源自于素描的不足。對素描客觀形式的輕視和主觀化,導致了設計的簡單和低層次。解決的方法是:加強物體空間復雜形式的認識和表現,端正對自然的態度和目的。問題糾正的難度并不大,歸根結底還在于我們思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