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繼承·
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無不是繼承而來又不斷發展,文化是人們在勞動積累中的創造,就像現代科技成果起始于石器、陶器、青銅器、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一樣。
藝術和科學永遠是在繼承前人優秀遺產基礎上,無止境地向前發展著。
遺憾的是,有人取得了一些成績之后,馬上就否定所受過的良好傳統教育和嚴格的素描基礎訓練,誤導年輕人說:“學素描有何用?已經過時了”!這種對待傳統與歷史的健忘不是實事求是的。
回憶歷史是有益的,了解大師成長的過程也是有益的。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作為美術專業基礎的素描,是幾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從古典到現代的素描成就要 認真研究,在其中不但可以看到一切中外優秀文化流動的脈搏,嚴格的專業訓練方法,同時還有其各自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特點。
在中國,接受過嚴格訓練的徐悲鴻、吳作人、林楓眠、李可染、蔣兆和等大師,由于汲取了西方素描藝術的營養,又深入研究、學習、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 精華,才取得非凡的藝術成功。中國的畫家,不管搞那個專業特別是搞泊來的東西,都肩負著弛揚自己民族藝術的使命,和民族化的艱巨任務。
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西方藝術講“真”,中國則強調“意”和“神”,西方求“實”,中國求“氣”和“韻”。齊白石先生總結這種差異時說得很明確:“善寫意者言其神,工寫生者重其形”。
借鑒西方素描傳統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可過了頭。以寫實為宗旨的素描訓練,其精華是其科學性、理性、多元化因素。而問題是無休止地求深入、求真、求盡善盡 美,往往容易失去對藝術中最重要的情與美、神與意、氣與韻的追求,也就是易忽略對藝術表現的追求;也容易被許多條框所約束,并接受西方的審美觀和藝術觀。 中國的繪畫藝術,特別是從西方學來的油畫與雕塑,如果不與自己民族藝術傳統相結合,沒有中國傳統的氣派、品味、情趣,不走在中國文化的軌跡上,沒有中國特 點,其作品如洋人一般,那么作為一個中國藝術家又如何立于世界之林?只有中國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