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不僅可以作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用來訓練藝術家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表現能力,還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來進行藝術構思和創造,素描是藝術家暫時放棄色彩用樸素的眼光認識世界,發展自身,探索和創造藝術形象,是造就藝術門類的基礎,是根基和靈魂,是最基本的藝術手段。

素描是什么?究竟素描是不是基礎?怎樣正確理解素描的本質?
素描是美術家用樸素的眼光和根本的手段去觀察和認識表現客觀物象的本質特征——本質特征包含形象特征與藝術特征——根本的具有藝術特質的表現方式、方法的一種藝術的認識表現形式。是美術家通過觀察、思維、研究、想象、聯想、加工、創造性的對客觀物象的方面產生藝術形象的過程和歸宿。素描是美術家認識世界的基礎;是鍛煉自身的基礎;是創造形象的基礎;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素描從本質上說是美術家認識世界、發展自身、探索和創作形象、造就藝術門類的根基和靈魂,過程和歸宿。是最基本的藝術手段。通過素描,美術家不但認識了世界,而且發展了自身又發展了藝術。
一、素描不僅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也是一種造型觀念和思維方式
素描不僅可以作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用來訓練藝術家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表現能力,還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來進行藝術構思和創造。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形式不斷翻新,藝術永遠是社會現實的反映,一個時代的藝術就是一個時代精神觀念的反映,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藝術形式。

素描的多樣性是在社會發展多元化下形成的,素描教學作為造型藝術基礎訓練也在不斷改革與創新。面對現代繪畫的發展,美術教學的改革逐步深化,要求藝術與科學并列。進入現代社會,素描的多樣性是在人的認識不斷發現、不斷創造過程中形成的,因此我們的素描教學應該是尊重每一個人的創造潛能。
現代藝術與更古老的寫實藝術一樣也成為傳統的一部分。同樣,形式意向素描和寫實素描是當代素描藝術兩種基本形態,它們在藝術出發點上具有本質的不同。但是,各專業院校根據所開設的專業特點把素描的教學方向分為了油畫素描、國畫素描、版畫素描、結構素描等多個方向。然而,這種具有針對性的畫種劃分,因缺少對繪畫本質的概括和提煉,已失去提升造型基礎的意義。由此看來,素描教學的內容應十分廣泛,素描不僅是技巧與方法的訓練,也應是思想與觀念的培養。
(二)素描教學是一種造型觀念和思維方式
素描是思想方法,是一種思維方式。古今中外藝術家的素描杰作,無一不反映了大師的思想及獨特的看法。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丟勒等一些古典藝術家,在創作之前首先畫素描草圖進行構思,就現代藝術家塞尚、凡高、馬蒂斯、畢加索也同樣是利用素描的方式在思考。可看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是有一定道理的。素描不但要解決造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解決觀念認識問題。如在一些新的媒體造型藝術中素描僅是一些輔助手段而已,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強的素描“造型”能力。
各類造型藝術對素描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建筑設計藝術與純繪畫藝術對素描訓練的要求就不同。建筑設計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學技術手段,側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社會性視覺需求及實用功能的合理性。在素描訓練上更注重觀察、理解與分析,對形體的比例、透視、空間尤其是對比例、對數的概念的理解似乎更重要。由于藝術觀念的不同也決定了素描形式的不一樣。
素描是視覺的,是看法,也是技術方法。有什么看法就有什么樣的技術方法,傳統的中國山水畫沒有焦點透視,不必站在固定的一點對景寫生,采用的是散點透視;而西方的風景畫一定采用的是固定視點和光線,即使不是對景寫生也要運用嚴格的焦點透視法則和具體的光線效果。素描不僅是思想,也是一種技術。因為在藝術當中, “術”字就是所說的技術問題。中國畫所講筆墨技巧,在千年的錘煉下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表現技術:勾、皴、擦、染、點……在國門被打開之前,人們覺得畫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而后來通過科學的影響,看到了世界的模樣,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這時的我們想畫一張看上去“正確”的素描,還需要學習相應的解剖與透視知識以及光影變化的規律等技術手段。
安格爾說,“除了色彩,素描包括了造型藝術的一切”,“素描中包括著藝術的盡善盡美”。素描既然已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那就要具有一切造型藝術的一般規律、特征。造型藝術的基礎是由藝術形式決定的,不同的思想觀念產生不同的素描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側重于“觀念造型”。歌德說,“對于大多數畫家來說,困惑他們的不是題材和內容而是圍繞題材的藝術形式,藝術形式才是他們終生的難題”。而這種表達方式就是素描教學所倡導的一種有感而發的、獨具個人特色語言符號的表達方式。
現代素描教學擺脫了傳統素描教學中“再現式造型”觀念,擺脫了以往以“形準”和“結構比例”作為評判依據,將學生引入“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物為中心”的教學思想中。它強調個人視覺體驗參與的重要性,在物我相融狀態中,不斷通過視覺去發現對象的形態。

如果把素描當作一門研究造型、空間以及創造圖式的學科,那么,首先就要對組成素描諸要素的關系做進一步的研究,素描諸要素可分為形體、結構、線條、明暗、空間等等。通過各種要素的綜合構成了素描特有的表現語匯。
(一)素描中的形體
客觀物象的形體是由它的外部形狀和內部結構組成的,均無法只用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最基本的立體、圓柱體、椎體及球體所組成世界萬物的客觀物象。在客觀物象中要善于把他們歸納和組成近似的形體,便于更準確的把握形體特征。形體是藝術家表達情感和發揮藝術想象力的載體,是認識客觀物象和掌握造型能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課題之一,沒有形體的造型藝術等于無稽之談。在素描學習中,我們不僅從客觀上認識和掌握形體,還要強調從主觀上去把握形體。并不一定又了形體就可以表達出形體美,而是通過藝術家們注入情感才能產生形體的美。形體被賦予一定意義的情感之后便會有藝術的生命。
(二)素描中的結構
在素描教學中造型是素描的核心問題。而結構又是造型的核心問題,之所以研究和掌握結構是素描教學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課題。結構是客觀物象內部的構成與排列,而形體是客觀物象的外部現象特征,沒有結構就沒有形體,內部結構注定了外部特征的形象。作為一個客觀物象的整體來講,這內外兩個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了解了他們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對于學習素描是非常重要的。經過專門訓練的人看物象會把物象的外部形象特征,與內部的結構特征相互結合考慮,全面的去把握和表現。客觀物象的形態結構還需和空間透視結合起來進行考慮,因為任何物象都是處在具有高、寬、深的三度空間里。形體的結構必須依賴于空間透視的調整,才能適應我們的視覺而表現在二度的平面上。
(三)素描中的點、線、面
在繪畫造型當中,點、線、面是基本的表現手法,用點、線、面在二度的平面上營造和表現出三維空間中的萬物來。
點是畫面構成的最小單位,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可讓人的視線停留在它上面;在梵高的許多素描和油畫作品中,點的運用,會使人感到他作畫的激情,給人以一種動人的顫動感。
線是畫家個性的體現, 線條的主觀意識很濃,線條的粗細、輕重、疏密、濃淡與虛實的運用,是剛柔相濟,曲直相依,均是依據客觀物象的觀察和感受的表現,與畫家自身修養和品格相關。線是表現節奏和韻律的一種運動,通過對客觀物象的分析和觀察物象后用線條以簡單概括手法生動迅速地抓住客觀物象最本質的東西。
面是線條向周圍的擴展和延續,給人一種視線開闊和緩慢過程的感覺,廣泛運用在形體的造型之中。在寫生時,我們通過兩度空間的平面,把具有高、寬、深三度空間中的客觀物象表現出來。這種情況下,形體中的面在透視空間中所產生的縮減變化就顯得非常重要。
(四)素描中的黑、白、灰
客觀物象的外表形象完全是由光的強弱和角度來決定,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外形的特征是由內部的結構變化而確定。這種因光線的照射而產生的三大面、五大調子和一些豐富的明暗層次變化,最后統一歸納在大的黑、白、灰色調范疇之內。
畫面中黑、白、灰的明暗層次關系不是指客觀物象的色調的深淺層次變化,而是指構成畫面的黑色塊、白色塊與灰色塊的比例關系。畫面中明暗層次關系的分布、組合、大小、多少,其中相互制約與構成的關系,形成了畫面的節奏感與韻律感。這時所出現的黑、白、灰色塊不是以光影的變化為依據,僅僅以客觀物象本身的具有的固有色來影響決定的,不一定是為了表現三維空間的立體寫實效果,有時是為了傾向于二維平面的裝飾性效果。這種構成畫面的特色,是更具有人的主觀情感表達,明快、對比強烈而富有繪畫性。灰色塊給人沉著,穩住、厚實及神秘的感覺,有時還略帶悲傷、恐懼感;白色塊給人的印象是純潔、文雅、無暇的感覺,有時也略帶傷感的情緒。
(五)素描中的對暗
明暗色調是全因素素描的表現手法,通過透視、空間,光影變化等諸多因素,素描客觀物象,才能達到較強的寫實效果。這樣;才能真實的描繪出客觀物象的外在,又能較深的表現出客觀物象的內在精神,尤其是人物形象的豐富表現,要用細膩色調去描繪才能表達出來,掌握光影明暗全因素素描對色彩去描繪客觀物象提供了極大的過度條件,色彩的豐富變化相當于明暗調子的層次變化,明暗調子所呈現的畫面韻律與節奏,也是構成畫面藝術表現的因素之一。通過對光影明暗的觀察,拉大黑白色調,充分表現出色調的過度變化,隨心所欲的用黑白調子描繪出渾厚,立體的物象以及精細而微妙的局部轉折,從而表現客觀物象的結構、質地和空間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素描中的情感體驗
情感是藝術的靈魂,藝術的一切活動都受特定情感的支配。情感體驗就是人們對與之發生關系的客觀事物的態度和感受,是認識主客觀世界必不可少的途徑。由于體驗是親身的,其感受具有“第一手材料”的性質,不僅真實可信,而且能融入人的本質力量。人們常說的“實踐出真知”就包容了體驗的內涵與價值。當一組靜物、一個肖像或人體,通過我們的眼睛得到第一印象——最初的感受,諸如形狀、色彩、明暗等,這種印象和感受僅僅停留在對象的表層,如果僅僅就停留在這一步,就和一般的觀眾一樣,則難以運用藝術的手段去表現對象,去發現對象的內在美,必須順著這最初的感受向認識的深層領域深入。不斷地深化物象的情感體驗,從而在客觀對象的塑造中融入真情實感,使心靈獲得審美的愉悅、創造的快樂,以促使審美教育任務的實現。
(一)情感體驗的審美性
人的情感體驗總體上可分為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兩方面。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是構成情感心理活動的基礎,而審美活動中的情感體驗源于生活中的情感體驗,依存于審美對象的感受中,但要更集中、更深刻、更容易激發起精神力量。素描時的情感體驗屬于后者。梵·高曾深有感觸地說:“一個勞動者的形象、一塊耕地上的犁溝、一片沙灘、海洋與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繪對象,這些都不容易畫,但同時都是美的,終生從事表現隱藏在它們中的詩意,確實是值得的。”一幅素描作品富有感染力,就是作者在面對物象時體驗到的一種審美情感,并且將這種情感注入到作品中,表現出了精神內容,而不僅僅是畫出了現實本身。藝術品從某種意義上講,應該是煽動我們的情感,而不只是刺激我們的感覺。
(二)情感體驗的多層性
人的情感通常是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并常常以是否能滿足自身需要為基本前提,它具有一定的先天性。素描中作者對物象的情感體驗也是如此。如:初學素描時,作者多是充滿單純的新鮮感和逼真表現現實客觀的欲望,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和藝術實踐的豐富,作畫時的情感體驗逐漸豐富起來,他們所關心的是現實世界在他們心中引起的反映,滲透著思想和精神內涵的自我感受,一種主觀的真實,作畫時可能就要憑著他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深奧的思想觀念,將形體變異;靠想象來重新安排畫面的構成,創造一種新的自我現實。這種情感體驗的多層次性,還表現在由于生活經歷、文化水平、藝術修養等因素的不同,所形成的體驗存在差異。這也是為什么同一題材,不同的人去畫會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審美情感表現的主要原因。
(三)情感體驗的依存性
人在作畫時的情感體驗是與生活中的情感體驗不同的。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帶有主觀隨意性,由現實中的生活經歷決定情感體驗的內容,可以受個人意志和行為的控制。而作畫時的情感體驗依存于所描繪的客觀物象,并且必須想到用什么樣的藝術手段才能將意念表達出來,將一般觀眾看不到的、發現不了的美揭示出來,呈現給觀眾,同時作者必須要排除素描之外如色彩等因素的干擾和影響,以素描的方式為主線,深入地體驗和感受,以促使對客觀對象的情感與作者的藝術手段相諧調,不能完全受個人主觀意志的隨意控制。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是審美體驗的重要前提。
素描是認識世界、發展自身、探索和創造藝術形象是造就藝術門類的基礎,是根基和靈魂,是最基本的藝術手段。將素描訓練看作是人的知覺訓練、情感訓練、社會人的精神表達方式。沒有感覺就沒有藝術,豐富而敏銳的感覺才是藝術的生命所在。素描作為一種繪畫形式,自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即一種有意味的繪畫形式素描,不僅可以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用來訓練藝術家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表現能力,還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來進行藝術構思和創造。素描是美術家認識世界的基礎、訓練自身的基礎、是創造形象的基礎。是造型藝術的基礎,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